走進重慶市江津區夏壩鎮綦河邊上鴨江村的“楊家河”院落,一個個干凈整潔的院子、一幅幅特色精美的圖畫、一件件漁家風情的實物映入眼簾,給人以賞心悅目、耳目一新之感。這,便是該村挖掘綦河漁家文化,打造頗具夏壩特色的“綦河人家”。
說起這個“綦河人家”,當然與該村黨支部書記、鎮人大代表王在烈密不可分。王在烈,1966年生,2004年起擔任鴨江村黨支書記,連續多屆當選為夏壩鎮人大代表。近年來,他認真履行基層黨組織書記職責,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,帶領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克服重重困難,因陋就簡,因地制宜,篤實力行,把鴨江村“楊家河”建設成為了江津區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,深受群眾稱贊和上級好評。
立足實際 精心謀劃
鴨江村位于夏壩鎮西南部,渝黔鐵路橫穿其境,綦江河流經村境內8公里,重慶三環高速出口就在該村。全村轄區面積6.23平方公里,轄8個社,總人口2695人,總戶數1072戶。交通便利,自然資源十分豐富,綦河漁家文化悠久,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土人情。
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、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。作為村黨支部書記、人大代表,王在烈在多次參觀考察其他先進的人居環境建設成就后,倍感肩上的責任和壓力重大,他積極思考和謀劃本村的發展思路。通過走訪調研,在廣泛聽取和征集大量的意見建議后,結合本村地處綦河邊,具有悠久的漁家歷史文化的實際,在上級領導和相關單位的幫助指導下,最終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思路:以綦河為元素,用“綦河人家,漁村風情”來體現鴨江村人居環境的特色。
宣傳發動 統一認識
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,在實施人居環境整治之初,王在烈就碰到了重重困難。一開始,有部分群眾不認可,不配合。為做好群眾工作,在鎮里的支持和帶動下,王在烈組織其他村干部、黨員和群眾代表先后到渝北區大盛鎮、九龍坡區西彭鎮、江津區蔡家鎮等地觀摩學習人居環境示范點建設,用生動實例來教育引導大家,開闊視野,提高大家的思想認識。
隨后,他又多次召開小組會、院壩會進行宣傳動員,每次會上,他都要親自宣講環境整治的目的、意義和好處,并認真聽取和采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。播放先進地區人居環境整治效果視頻和本村“楊家河”人居環境示范點設計ppt,通過反復做工作,最終統一了村民的思想,大家自覺加入到環境整治工作中來,在行動上給予支持配合,形成了上下聯動、齊心合力的良好氛圍。
盡心履職 解決難題
為在改造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體現鮮明的綦河漁家特色和村規民約、家風家訓等文化元素,王在烈與其他鎮村干部、設計單位人員一道,多次到每戶走訪策劃,形成“一戶一案”的整改方案。施工中,王在烈每天全程在現場協調處理建設中的問題,確保了項目進度和質量,以“不大拆大建、因地制宜”為原則,完成了示范點小院落整治以及道路硬化、外墻立面裝飾、綠化管網等新與舊的交替融合。讓“綦河人家”有山有水有人家,既保持了舊時的原貌,又留住了歷史的記憶。
鴨江村“綦河人家”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取得的成績,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。近年來,區內多個鎮街先后來此參觀學習,重慶市五屆人大代表江津聯系組也來此開展專題調研。鴨江村先后獲得江津區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、重慶市首批“美麗宜居”鄉村等稱號。
面對成績,王在烈表示,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,自己只是履行了一個黨員和人大代表的職責和義務。今后,將更加積極作為,努力把鴨江村建設成為“生態環境更美好、村民生活更幸福、產業發展更具活力”之地,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【來源:華龍網-新重慶客戶端】 |